新闻资讯

财务三大背锅:你不是审过了吗?
2025-02-19
"这个项目财务明明审核过合同啊,怎么现在出问题了?"
刚走到茶水间门口,就听见隔壁销售部张总发出质疑。
财务人最怕的职场悖论正在于此:我们参与每个业务环节的审核,却要为每个环节的漏洞兜底。
就像足球守门员既要扑救射门,还要替前锋补位、给后卫擦屁股。



01

第一锅:流程混乱的“背锅侠”


财务处于业务流程的末端,很多问题累积到财务才会暴露,从而导致报表错误或预算超支沦为“背锅侠”。
比如销售部门延迟提交数据,导致财务无法按时完成报表;
比如采购和财务在付款流程上存在分歧,导致付款延迟,财务被指责效率低;
比如库存数据不准,财务做成本核算就会出错,但责任都被推到财务头上。
管理层大部分更关注结果,而忽视流程问题,直接让财务背锅。
你提出合同条款模糊,业务部门总觉得是在拖后腿,故意刁难。向你摆摆手:"这个技术细节你不懂,赶紧过流程,你们财务签个字走个形式就行。”
但当项目烂尾,应收款变成坏账时,你在最后被迫"接盘",所有人只记得"财务审核过合同"。
业务部门往往选择性记忆,当你说"建议补充条款"时,他们听见的是"已审核通过",当你说"存在税务风险"时,他们理解的是"财务自己想办法"。」


02

第二锅:权责不清的“背锅侠”


权责边界的模糊,在跨部门合作中,财务往往被赋予了“最后一道防线”的角色。
当市场部拿着100万推广方案要求财务预付款,你要求补充投放效果评估数据。亏损问责会议上却变成:"财务卡着不批付款,耽误了黄金推广期"。
却没人追问为什么付款审批方案里连个最基础ROI测算都没有。(ROI投资回报率,通过比较投资收益与成本来评估投资的效率)
当你精心预算每一笔开支,试图为公司节省成本时。却常常遭遇“这不是财务该管的”回应。
但当业务部门预算超支时,却往往将责任推给财务:“你们怎么不早提醒?”这种指责,无疑让财务又当“背锅侠”。
「业务冲锋时嫌财务是绊脚石,爆雷时又突然发现财务是救命绳,而那条绳子早被他们亲手剪断过十七八次。」


03

第三锅:系统拉胯的“背锅侠”


除了流程中和权责边界的模糊外,业务ERP系统(SAP,用友,金蝶等)使用不规范,“吃力不讨好”也是让财务最容易“背锅”的原因之一。
比如:业务部门录入错误数据后,要求财务直接后台修改、历史数据梳理压力转给财务干。(数据:有相关调研显示,64%的财务每周需处理超过5次以上非本职的系统数据修正请求。)
主要背锅问题:
1、业务部门单据录入不规范,财务作为最终数据出口,问题会在财务这里暴露;
2、管理层对ERP的理解偏差,认为财务应负责整个系统;财务往往被赋予"数据修改权限",反而成为系统问题的处理中心。
3、系统本身设计缺陷,比如流程和业务不匹配,财务系统与其他系统衔接不好;
5、还有培训不足,都会导致财务成为“救火队员”。
财务具备较为专业的知识,往往在系统上向各部门梳理和宣贯各类规范,随之带来的却是:都是财务的要求,出了问题也是财务背锅。
特别是在一些在复杂的生产制造企业,供应链系统任何一个小小的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管理层都期待ERP系统实现"一键生成完美报表",却忽视基础数据梳理时间成本投入,反被质疑财务"系统应用能力差"。
财务,往往就是那个在风险爆发时被推向风口浪尖的人。就像防洪堤上最后一个闸口,承受着上游所有疏漏的冲击。最终爆雷的风险都会流向财务端口。


04

要打破这种困局,你需要具备的三层"防弹衣"


1、工作留痕
每个审核环节保存带时间的沟通记录,比如用OA等审批软件形成可追溯的责任链条,确保在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。
比如当研发部拿来"研发费用加计扣除"资料时,别急着接U盘。打开企业微信新建群聊,@法务部小王:"烦请确认知识产权归属条款是否完备",@税务主管老李:"请复核加计扣除适用条件"。让每句风险提示都留下带时间戳的数字水印。
2、权责分明
特别是跨部门的业务合作中,明确"财务建议权"与"业务决策权"的边界,定期召开跨部门会议,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边界,减少误解和冲突。
如在付款审批流程插入《业务部门承诺书》附件栏:"兹承诺供应商资质已实地考察,若发生履约问题,由采购决策组承担主要责任",让签字画押成为条件反射。
3、系统控制
让系统替你成为会说"不"的钢铁门神。
反向培训:发现异常立即冻结相关流程,禁止手工修改已审核凭证,通过系统日志定位责任人等控制办法,或学习基础SQL语句,自主验证数据问题根源。
提示:注意自我保护机制,所有系统调整必须留存书面审批记录,以免又背锅。

写在后面:
财务成为背锅侠本质上反映了企业在权责界定、流程设计和管理理念上的深层次问题,也是企业将流程管理问题转嫁为财务监督的问题。
破解之道在于构建"流程责任共担、数据同源共享、绩效相互制衡"的治理体系。